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誓言】王淦昌:我愿“以身事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6年06月09日 09:5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今天我们过端午节,纪念屈原,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团体。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特别报道《誓言》,要给大家介绍,在面临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之间做出选择时,毫不犹豫的许下“以身事国”承诺的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王淦昌。

1961年,当核武器研制的国家任务突然降临时,54岁的他许下了“以身事国”的承诺,王淦昌,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背后究竟有怎样的选择和担当,又意味着什么样的奉献和牺牲呢?

每个中国人都会记得这样的场面和这声巨响,那是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巨响不仅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但1959年,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刚刚上马时,苏联却撤走了在华专家。一位苏联专家在临走前留下一句话:“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有王淦昌”。

王淦昌当时因为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而轰动了整个国际物理学界。有不少科学家认为,王淦昌如果继续他的研究方向,将会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选择了“以身事国”,意味着王淦昌不仅放弃了个人学术成就的机会,就连他的名字也消失了17年。为了保密需要,他主动提出改名王京,“京”就是北京的“京”。之后不久,他告诉家人要去西安出一趟长差,其实他是悄悄进驻了设在青海的代号为221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当年的221基地,方圆1100平方公里之内几乎荒无人烟,直到1995年这个军事禁区才全面退役。

核武器研制基地当时设有4个委员会,王淦昌是“冷试验”委员会的主任。“冷试验”被称为是揭开原子弹之谜的“第一步”,也是原子弹到底能不能爆炸的关键。

一方面是国外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是争分夺秒的国家任务,为了争取时间,确保成功,54岁的王淦昌凡事都冲在前头,越有困难、有危险他越要先上。

从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到地下核试验,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不仅见证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也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

为什么王淦昌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抛弃一切个人得失,坚定地做出以身事国的承诺?

他的入党介绍人,原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李毅曾经在一篇名为《杰出的科学家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文章中,提到王淦昌申请入党时说过的话:“我亲身体会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一个十亿人民、八亿农民的大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有这样坚定的信念,1978年王淦昌回到北京工作后,他“以身事国”的誓言并没有随着国家任务的结束而终止,而是成为他一生坚守的承诺。

但另一边,对于家庭和孩子,他却留下了17年的空白。在北京,我们见到了王淦昌最小的女儿,76岁的王遵明。她说记忆中的父亲永远是说走就走,干什么也不能过问。真要问起来,就一句话:“国家要我干什么,我就要干什么。”

在王淦昌的家乡江苏常熟档案馆,我们找到了他手写的100多本工作笔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笔记中王淦昌经常提及有关核电的内容,其中一处写道:“买核电站买不起,必须立足于国内”,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我国相继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

除了核电站,著名的863计划也是在王淦昌的倡议下发起的。1986年3月3日,他与王大珩、杨家墀、陈芳允三位科学家共同向中央提出了“研究和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也就是实施至今的 “863计划”。近30年时间里,诞生了许多像超级杂交水稻、深海机器人这样利国利民的创新技术和科研项目。

在北京,我们见到了与王淦昌一同工作了30多年的同事杜祥琬,今年78岁的杜祥琬回忆说,在王淦昌生前最后的日子,他经常借汇报“小太阳”工作进展的名义去看望他,让他高兴。“小太阳”是王淦昌独立提出的,学名叫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创议,这是一种研究核聚变能的新思路。因为核聚变的反应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类似,所以王淦昌亲切地叫它“小太阳”。

杜祥琬回忆:“看他最好的安慰他的办法,就是给他讲工作进展,他最愿意听的也是这个。我给他汇报实验的情况,说实验又取得了进展,他就把两个手从被窝里伸出来,鼓鼓掌,说大家一定会做的更好。”

1998年,91岁的王淦昌因病逝世。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王淦昌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颁发了重515克的黄金奖章。王遵明代表全家,把这枚奖章捐献给了父亲曾经任教过的浙江大学。

现在这枚奖章保存在浙江大学的校史馆,每一位入校新生都将从这里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

王淦昌用尽一生才智,化为党和国家的柱石。只有一件东西,在他有生之年,郑重地留给了家人。这也是王遵明珍藏的父亲唯一送给她的礼物——一本记载王淦昌生平的书。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