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李振声院士:我已经把我的年华献给伟大祖国的黄土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6年10月01日 11: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从今天开始,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我和我的祖国》,为您讲述一批怀揣中国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心系祖国,勇于担当。在他们的心中,祖国是是不离不弃的誓言。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创造了一个个时代的辉煌。今天播出第一集,麦田守望者李振声。从大西北到黄淮海,再到渤海地区,李振声用他精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使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把年华献给了祖国的黄土地。

李振声:我今年85岁,从事小麦研究,已经65年啦。对我而言,我已经把我的年华,献给了伟大祖国的黄土地。

1948年,济南解放。这一年,李振声考入了山东农学院,在这里他开始对小麦育种产生了兴趣。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科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小麦亩产50公斤左右。1956年,我国北方麦区大面积小麦条锈病流行,仅仅在黄河流域就造成100多亿斤的减产。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

在陕西,李振声看到小麦因病减产很受触动,农民精心栽培的小麦这么体弱多病;而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生物学特性观察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

李振声女儿李滨:他们基本上都在地里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他们每一年,经过这个夏天之后,他们身上晒得皮都脱掉了,都晒脱皮了。

1987年,我国粮食三年没有增加,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也是在那一年,在西北扎根了31年的李振声临危受命,深入黄淮海地区,改造当地的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力争粮食增产。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经过六年,两期的治理,全国粮食就达到了九千亿,黄淮海地区,增加的粮食是504.8亿斤

2007年,因在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树,以及为农业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然而他却说,当时自己并不希望得这个奖。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对于奖项,当时我并不希望得到这个奖,为什么?国家给你这么高的荣誉,你怎么来向国家回报啊。当时我已经75岁了,我想我的身体还可以啊,所以就继续做调研,所以我们开始就组织了一个环渤海项目。

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度高,在这样的土地上发展粮食生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一心想为国家多做点事的李振声就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通过让普通小麦和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课题组成功培育出了耐盐小麦,渤海粮仓项目实施一年,就使得环渤海地区1/10的盐碱地走上了增产之路。截至2015年,渤海粮仓项目增加产量33亿斤,增加创收24亿元。直到现在,已经85岁李振声还在为渤海粮仓工程忙碌着,他们的目标是,用这片占全国1/32的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增产占全国1/10的粮食。(央视记者 郑玮玮 何城 韶光 金锦 徐超 礼博 玉锋 光桉 奕燃)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