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重大成果发布:“亚洲水塔”失衡 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融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年09月06日 09:0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和生态单元,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从去年8月19日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60多个专题科考分队参与,开展了10大科考任务,涉及5大综合考察区域。经过科学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昨天(9月5日),首期重大阶段性成果在拉萨发布。

此次发布会公布的科考成果主要涉及青藏高原的最新隆起研究、气候变暖变湿引起“亚洲水塔”加速液化和失衡、青藏高原变绿背景下的潜在风险、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和大气研究等。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檀栋院士:我们发现青藏高原隆升到目前高度,中间经过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但是整个变化过程里面,青藏高原起到一个摇篮和枢纽的作用。第二个是青藏高原的水塔正在失衡。第三个是生态系统趋好的同时,蕴藏着潜在的各种风险。低海拔物种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往高海拔走。

通过对藏北动植物化石科学考察及研究,科学家们第一次提出了“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生物演化模式。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在植物方面, 一方面是在整个北方的大陆,它(植物)向西扩展到欧洲,向东到东亚,然后再越过白令海峡扩展到北美。它同时还是个传递的中心。一些在南方大陆(的植物),通过印度板块,碰撞到欧亚板块以后,首先传递到青藏高原这一片区域,然后从青藏高原再向北方大陆的其它地方扩散。我们今天可以说,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非常重要的一个起源地。

相较于之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此次科考时间虽短,但成果丰硕。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 余健:虽然二次青藏科考时间不长,一年,但是有三大结论,这对我们下一步大规模开展青藏高原科考,我觉得奠定了非常好的科技基础。

我国科学家提出“亚洲水塔”失衡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被称为是“亚洲水塔”,它关系到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等十一条亚洲重要河流。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重大成果发布中,科考团队第一次提出了“亚洲水塔”失衡的新观点。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分布着除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川群,冰川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冰储量约为9万亿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徐柏青研究员介绍,“亚洲水塔”主要构成包括冰冻圈、湖泊和河流,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就是失衡。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徐柏青:那么有三个失衡,第一个是比例失衡,也就是固液体比例失衡。冰川冻土的固态水体持续减少,湖泊液态水体的储量增加,同样径流量增大。第二个是结构失衡,冰川温度增高,冰川的暖性特征增强,冷性特性减弱,导致冰川结构失稳,这样整个“亚洲水塔”是失稳的。第三个是空间比例失衡,东部南部季风区的水量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加。

过去50年,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融化,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到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从1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12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

“亚洲水塔”失衡导致冰崩等新灾和巨灾频发,经过对阿里地区日土县阿汝冰川发生的两次冰崩灾害的跟踪、考察,冰崩科考队提出,要建立冰崩科学预警体系。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檀栋院士:这个冰崩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它的机理、它的过程我们虽然已经有些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更大范围会不会再出现,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现在正在把阿汝地区的预警扩大到整个阿里地区。

过去60年里,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暖,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中外科学家还将围绕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