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我们的青春岁月丨科学家代代接力:功成不必在我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9年05月03日 17:3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奋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为祖国奉献为理想,才有了我国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

复现高超声速风洞技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在我国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研究历程,几代科学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不但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祖国需要的这项事业,更是把祖国的科研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去。

这几天,在中科院力学所怀柔基地,科研人员正在对刚刚完成设计的JF22复现高超声速风洞进行项目招投标的准备。到2020年风洞建成后,它将超越我国自主研发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JF12风洞,继续领跑世界。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这个是我们的JF12高超声速风洞,用来模拟吸进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情况。实验在这里完成以后,为我们国家完成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所谓高超声速风洞,是为了模拟高超声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空气对飞行器产生的各种作用,包括气动力、压力、摩擦、气动加热、辐射等等的实验装置。到目前,我国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已持续了60多年,四代科学家将他们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这项事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我叫俞鸿儒,去年满90岁,我的青春岁月就是,以钱学森、郭永怀为榜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咱们国家的国防事业。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我叫姜宗林,我今年64岁,我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高超声速飞行技术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桂来:我叫韩桂来,今年35岁,我到(中科院)力学所这是第15个年头,我的青春岁月都投身到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

1946年,钱学森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高超声速飞行”概念,实现高超声速飞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实验装置——风洞。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亲手建立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并和次年回国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一起,推进这项技术的研究。

俞鸿儒当时刚满28岁,刚刚考上了钱学森和郭永怀的研究生。作为我国高超声速研究的第二代科学家,他把一生都投入了风洞之中。在两位导师的支持下,俞鸿儒选择了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的研究方向,由于气流品质低,易出事故,这种实验方法在当时并不被国际认可,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物资匮乏,只能选择这种成本低廉的办法,俞鸿儒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鸿儒:后来我们出了好多次事故,一次最严重的事,就在这个实验室把房子炸了。

1958年,历经数次实验的失败,俞鸿儒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波管,这让中国人在风洞研究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此后的40多年科研生涯中,俞鸿儒又先后完成了高超声速风洞JF4B、JF8、JF10的研制,为我国高超声速风洞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俞鸿儒也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年近七旬的老人,但高超声速飞行器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

在一次赴日本考察的过程中,俞鸿儒见到了从事此项研究的姜宗林,并对他的科研能力大为赞赏,亲笔给姜宗林写了一封邀请信。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俞先生对这个事业这样一个追求,对钱(学森)先生留下的科研事业的这样一个责任感,使我很感动。

当时,姜宗林在日本已经有了很优越的科研条件,以及数倍于国内的工资收入,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最终姜宗林还是决定,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祖国最需要的科研事业。

姜宗林没有辜负俞老的期望,2010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高超声速风洞JF12,它能够实现1.5-3公里/秒的飞行实验数据收集,实验时间可持续100毫秒,远超美国和日本的30毫秒和2毫秒,确立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二十年前我出国的时候看到别人的设备就觉得非常惊奇,现在二十年以后,国外的同行看到我们这个他们也感到惊奇。

2016年,为表彰姜宗林在世界最大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象征着该领域最高荣誉的地面试验奖颁给了姜宗林,这也是这个奖项成立40多年来,首次颁发给亚洲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我们作为一个国际上的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个地位,这样一个影响,我们国家需要那些能使我们挺腰杆的技术。假如我们不做的话,我们一定还是被别人卡着脖子。

十八大以来,JF12高超声速风洞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姜宗林及其团队又进一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支持,为研制JF22高超声速风洞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比JF12风洞更先进的JF22风洞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项目落地阶段,它将实现3到10公里/秒的飞行实验数据收集,让我国在高超声速研究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姜宗林:我觉得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回来之后做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要铺平一条路,这条路供年轻人一代一代走下去。对于我们团队也是一样,就是说我们从郭先生那一代到俞先生这一代,到我这一代,我们下边还有一代,说这一代实际上也是一代一代把路铺平,一代一代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桂来: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我们现在的工作,再往后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别人的肩膀。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郭永怀提出高超声速风洞的研究方向,到俞鸿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再到姜宗林让中国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如今,姜宗林的学生们正在接过前辈科学家们手中的接力棒,为我国在高超声速风洞领域的研究注入新动力。对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一代代科学家用他们奋斗的青春岁月,诠释着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