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23枚军功章 百岁老兵曾获评“水上英雄”“行军模范”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9年11月09日 15: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0月30日

2019年十月中国好人榜

在好人之城宜春发布

入榜的98人里

就有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百岁老兵陈训杨

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成立之前,陈训杨并不为人所熟知,甚至他的亲孙子陈传球都不曾知晓老人的事迹。他深藏功与名,直到退役军人统计时,我们才发现了他的丰功伟绩——他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西南战役、抗美援朝等,在“渡江战役”“解放江山”等战斗中,荣立一等战功二次,三等战功一次,先后被评为“水上英雄”“行军模范”。

六渡长江

陈训杨精神矍铄,操着重重的家乡口音,辨别起来虽有些费力,却能感受到百岁老兵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故事要从1949年渡江战役说起,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46师138团是猛虎团,抵达安庆江山后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突击队的任务是率先渡江抢占渡口,为大军开路。参加突击队,必须是党员,而且要是南方人、懂水性。当时,陈训杨还不是党员,可他管不上那么多,义无反顾地报名。终于,经过短时间的集训,他接下了舵手的任务。

那年的4月21日凌晨,长江江面上,138团渡江突击队,300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划向长江南岸。敌人的炮火袭来,火光冲天,落在水面上,又暗了下来。不断有炮火击中了身边的木船,队友们顾不上害怕,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划向南岸。

渡船紧缺的突击队,只能靠舵手往返两岸一批批运送战士。不怕死的陈训杨穿梭在炮火间,往返长江两岸达六次。最后一次,他掌舵的小渡船被炮火炸碎。所幸,陈训杨抓住了一块浮木,不知过了多久,才漂上了岸。

300人左右的突击队,真正上岸的,只有57人。全身被浸透的50余位突击队员又冷又饿。有些战士吃不消,晕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些战士实在受不了,就地烤火。而陈训杨没有停歇,一直扛着机枪往前冲,直到成功攻下敌人阵地。哪想到,等他们夺取胜利以后,清点人数,发现真正活下来的只有13个人。就这样,陈训杨立下了一等功,还被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授予“水上英雄”的称号。后来庆功的时候,杨得志将军紧握着战士们的双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七兄弟只剩一人

1920年6月(后因简历笔误成1924年),陈训杨在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出生,家中有兄弟七人。时局动荡,6位哥哥或是参军抗日,或是被国民党抓壮丁,都是一去不返。

由于战事吃紧,1948年,陈训杨最终也因抓壮丁而被迫到了国民党部队当兵。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第四野战军16军46师138团。刚进入部队时,连长、指导员了解战士情况,得知他家兄弟6人牺牲于战争,非常同情,连同陈训杨去世的父母,现场书写了8个灵牌,全连一同为他祭奠。尽管由于年岁大,有些事已经记不得了,但对这个细节,陈训杨记忆犹新。

陈训杨说:“当时连长、指导员,带着100多个人,端着灵牌。指导员端了四个,连长也端了四个。我深受感动,要求入党,他说要15年,后来我用了1年就争取到了。”

为了感谢党恩,陈训杨从进入部队第一天起,每逢战斗就奋勇当先,在淮海战役的大小战斗中,屡立战功。他随部队南征北战,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南、成都会战等战役以及剿匪建政工作。1950年,他响应党的号召随部队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朝鲜停战后,他随部队驻守平康、铁原前线,在朝鲜一打就是五年。7年多的战争生涯,陈训杨参加大小战役十余场,屡立战功。直到1955年4月15日,由国防部批准复员。

回到地方后,陈训杨牢记部队首长的教诲,深藏功名,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根据组织工作需要,在县里从事林业工作。后来新中国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由于有部队经验,陈训杨受命调至上游水库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从此辗转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先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等水库、堤坝,并被县里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表彰。

△陈训杨曾参与修建的上游水库全景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陈训杨说:“立了功不要骄傲,骄傲就不行。这是杨得志说的,他说你们这些英雄啊,到了乡里面不能称英雄,要团结老百姓,你骄傲了就不行!”

大城镇洲上村委会原村主任陈普生说:“都说像这样的老革命,和一个普通民工一样,还要多做事,真是了不起。”

陈训杨也从未向组织表过功,从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在家务农。陈训杨的左眼在剿匪的时候,被一个弹片碰上,90年代,眼睛旧疾复发,儿子带他到高安人民医院治疗,医生说这个眼睛要摘除,摘除手术800多块钱。当时,儿子拿了发票本打算以后报销。陈训杨听后直接把发票撕了,他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家(战友)命都没有了,我还成了家,生了儿子,自己有点病,这是你应该赡养的,还要向国家要钱呀!”

2006年,陈训杨儿子陈坝根一家为助推村里的经济发展,在村里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由于环保问题,需要关停养猪场。当时,陈坝根还心存侥幸地找父亲商量,能否拖到冬季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再关。陈训杨坚决不同意,他训斥儿子:“我们三代都是党员,拆这个猪场应该带头,还要拖后腿,这你好意思吗?”就这样,他们第一时间拆除了养猪场,一家人也无怨无悔。

如今,年近百岁的陈训杨已是四代同堂。一家人勤勤恳恳,不忘初心。


(编辑 丁韬燃)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