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持续更新 | 广州地铁施工区坍塌 失联车辆位置基本确定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9年12月02日 19:3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2月7日18点31更新:

扩大搜寻范围 失联车辆位置基本确定

12月7日下午,广州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广州地铁11号线施工区域塌陷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据通报,事发后各部门全力组织开展搜寻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权威专家的意见,鉴于车辆陷入后快速被流砂掩盖,塌陷处的流砂层较厚,地下水量大,失联车辆存在随流砂层移动的可能,因此要扩大搜寻范围。

为快速、准确地搜寻失联车辆和人员,现场在钢护筒内向下开挖搜寻的同时,以跨孔CT 、电磁波法、声呐法等多种手段,在周边扩大搜寻范围。同时继续实施加固,防止塌陷体进一步扩大进而危及搜寻工作人员的安全。

近几日,现场指挥部共投入1500多人次,动用地质钻机、地质雷达等近90台(套)救援设备开展搜寻工作。通过各种手段综合研判,目前初步确定了失联车辆的地下区域。

为了进一步加快搜寻进度,专家组经过反复论证和审查,一致同意增加地下全回转咬合桩结构,即从地面向下施工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形成挡土止水的结构后,再进一步实施搜寻。并将影响搜寻的地下220千伏高压电缆、直径1.2米的供水管、直径0.3米的燃气管等管线迁改至搜寻范围以外。供水管已于12月6日完成迁改并恢复供水,燃气管预计于12月8日中午完成迁改,高压电缆正在迁改中。

目前大型施工设备已经进场,开始围护结构的槽壁加固工作。搜寻工作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有关各方将尽一切努力、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搜寻失联人员。(央视记者 魏星)

12月4日最新消息:

警方确认失联人员身份

据@广州地铁官方微博消息,经警方调查,12月1日在广州大道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发生的道路坍塌事故中,有3人坠入塌陷区,其中2人已经被查明为石姓父子,另1人为男子罗某,53岁,湖南省耒阳市人。

12月3日最新消息:

钢护筒设置救援通道 搜寻3名失联人员

今天(12月3日)上午,事故救援仍在进行当中,救援人员通过钢护筒打通救援通道,正在通过救援通道搜寻3名失联人员。

就在昨天下午,广州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事发后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市民关心的问题。

事故救援组专家表示,事发后现场不断出现新的坍塌,可能会危及附近高架桥和地下管网以及高压线的安全,产生次生灾害,而且在地质不稳定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开展救援,因此现场采用了先加固边坡,再用钢护筒设置救援通道的救援方案。

事故救援专家组专家、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光华表示,“采取了加固的措施,稳定塌方,然后人才可能靠近采取救援措施,同时也稳定了周边,阻止事故更大的发生。”

广州地铁集团也表示,广州地铁11号线采用的是矿山法施工,也就是采用开挖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采用盾构法。

广州地铁集团建设总部总经理孙成伟说,“从地质勘查报告上来讲,我们这个车站埋的是比较深的,开挖地方的地质条件位于,我们地质术语在广州的地层分界上叫8号层和9号层,地质条件是相对比较好的,而且开挖比较困难,硬度比较大,这种地质条件是比较适合做矿山法隧道,因此在沙河站周边环境影响非常局限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矿山法来修筑沙河站和设计的施工方案,所以跟刚刚您提到的盾构的功法是不是一回事,不是由于盾构下穿引起的塌方”。

目前,事故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在新闻发布会上,救援人员也表示,3名失联人员中,其中在清污车中的2人身份已经确定,但是没有向公众公布他们的具体信息,而另一名骑电动单车的市民身份仍然还没有确定,公安机关也没有接到相应的家属报警信息,目前身份核实工作仍然在进行当中。

早前发布消息:

12月1日上午9点28分,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踪。其中,清污车上的2人身份已经确认,骑电瓶车人员身份未确认。

目前,救援仍在继续,本台记者独家采访了事故救援专家组成员,了解最新的救援进展。

救援通道基本建成 人员及车辆位置暂不确定

今天(12月2日)中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事发区域已经围蔽起来,现场救援仍在继续。此前塌陷的坑洞已经固定,一个钢护筒立在原先坑洞的中间位置,作为搜寻和救援失踪人员的通道。

据事故救援组专家林本海介绍:“钢护筒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开挖以后外面的泥土进一步塌陷,所以要用护筒把它周围保护住,这样救援人员才能够下去,深入到下面去进行救援,现在救援人员正在进行挖掘,挖通以后要进行物理探测。”

专家林本海告诉记者,事发后塌陷的位置最深有38米左右,并且发生第一次塌陷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多次塌陷,底部形成了类似于流沙的不固定泥层。

事发后,为方便救援,用混泥土、土方等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避免塌陷区域进一步扩大,同时设立了一个直径为2.5米的钢护筒作为救援通道,主要作用是向地下探挖,搜寻失踪人员,而钢护筒放置的位置就是当时车辆掉落坑中的位置。

林本海说:“在最初塌陷的地点,也就是车最可能在的位置,做一个最大直径的钢护筒,形成一个后期的救援通道,根据昨天埋车和塌陷的深度来看,是8到10米左右,我们现在的护筒是8米,车最有可能在那儿附近,但是由于塌下去以后,进行了二次、三次的塌陷,所以车的埋深可能出现一些移动。”

目前,救援人员正通过专业探测设备,搜寻落入坑中的车辆和人员。现场救援指挥部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不会停止对人员的搜寻和救援。

对于车辆和失踪人员现在的位置,救援专家组专家杨光华表示:“还没有掌握,救援仍在继续。”

避免二次事故 采取回填措施

12月1日下午3点30分,广州地铁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因塌陷区已被水体覆盖,且有土体塌落,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避免塌陷区域进一步扩大,现正进行局部回填。”

有市民质疑,为何在人员尚未救出时,就采取回填措施。

对此,事故救援组专家杨光华回应:“我听救援队反映,当时还在不断地塌方。这个洞开始比较小、比较深,周围的土不断地往下塌,把这个车给埋住了,但是去救的人下不去,另外也怕洞不断地扩大,一扩大的话,周边还有重要的电缆管线,还有这个桥,可能会有更大的灾害出现。”

同时,专家介绍,由于事发后坍塌持续发生,要对人员车辆进行救援,首先就要有稳定的地质条件,因此需要对坑洞边坡进行加固。

而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参与救援的广州蓝天救援协会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事发后现场地质不稳定,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没有办法开展救援工作。

对于当时的现场情况,参与现场救援的广州蓝天救援协会的队员林翼表示:“我们到达现场看的时候,水都涌起来了,现场不断地坍塌,我们制定了很多救援的方案包括从路边、高架桥还有各种接近方案,但现场二次、三次的坍塌,我们没有办法去接近,它会影响到整个道路的周边,因为现场人员没有办法进入,车辆无法进入,没有救援工作的平台,所以要把边坡进行加固、稳定,保证整个地质的稳定性。”

事发后,交管部门对塌陷周边实行交通管制并进行警戒,封锁道路、禁止车辆通行、疏导交通和人员、相关单位立即关停周边自来水、燃气等管线,并对供电设施进行临时停电,持续动态监测周边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及房屋、道路、桥梁,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同时组织对广州大道北高架桥进行专项检测。经专业机构检测论证,桥梁状况安全,并于今天早上7点恢复通行,也没有发生燃气泄漏等相关事故。  (央视记者 魏星 吴穗斌 陈木月)


(编辑 扬翼)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