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听!长征一号火箭跨越50年的一封家书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04月24日 12: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今天是4月24日

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50年前的今天

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型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火箭

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它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

在太空发出的第一束亮光 

 

跨越50年

航天人心中的光热不减

逐梦苍穹的赤子心不变

今天

我们特邀中国“金话筒奖”得主 

方亮老师

为您朗读这封

长征一号写给长征火箭们的家书

亲爱的长征火箭们:

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由我搭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从此,中国人有了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走过50年,火箭人的心中永远有梦,追梦人的心中永远有光。

这几天,咱们长征家族的好几个“成员”都在总装车间测试、准备出厂,我看大家也是行色匆匆。看到这些,我写下这封家书,跟大家聊聊心里话,讲讲几个我经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 “光”的故事。

1965年,我开始规划研制的时候,中央要求“东方红一号”卫星要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其中,“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见。不仅要让中国人看见,还要让全世界人民看见: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

为此,大家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也就是在我的末级火箭上安装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发射时先收拢观测裙,等上天以后再展开,通过反射太阳光,大大提高观测的亮度。 

最终,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在太空发出的第一束亮光: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它在太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传回了地球,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正是这第一束亮光开启了长征火箭的漫漫征途,让中国人在更远的太空点亮探索的光芒。

感谢这第一点光亮,雄关漫道,照亮了我们的漫漫“长征”路。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失败的故事。

我还记得,在1969年8月底的时候,东风四号导弹奔赴发射场,在戈壁大漠奋斗了3个多月。11月16日,导弹点火升空,但飞行中第一级未能正常关机,第二级点火失败,发射失利。此时,距离我发射的预定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我的火箭一级和二级是和东风四号采用一样的结构和产品,它的失败让大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跌倒了,爬起来,再战!仅两个月后,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导弹再次点火升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我一级和二级的技术也得到了验证。在那之后84天,我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响彻全世界。


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母亲用“长征”为我们命名的涵义:奋进的“长征”从来不是坦途,跌倒后重新爬起,坚定前行,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感谢每一次失败,艰难辉煌,是它,教会我们在崎岖的“长征”路上如何顽强、毅力、忍耐、坚定。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发射当天,全国60多万人,在广袤的祖国大地2000多公里航线沿线上,守护着一根根电杆,确保通信畅通。60多万人,点亮了中国人绽放太空的光芒。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万众一心,必将走得又快又远。

我一直惦记着当年为我成功飞天而默默付出的老一辈航天人,他们书写了历史,激励了一个时代。茫茫戈壁,浩渺星空,驯火牧天,他们心中有梦,热情又浪漫,他们脚下有光,耀眼又铿锵。

感谢一个时代的人们,是他们,开创了航天事业的新未来。

50年来,一代代长征火箭延续精神,接续奋进,突破了从常温到低温、从载物到载人、从陆地到海上等一系列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进步。

看到你们都在茁壮地成长,我很欣慰。我嘴上说着,“走过五十年,归来仍少年”,可也不得不“服老”了。可不是吗,“胖五”的运力都20多吨了,“小七”都全数字化了,“小八”也在出征的路上了,“十一”已经可以在海上发射了……中国航天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要给咱们“长征”家族争口气,航天强国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愿我们永远是那穿越阴霾的箭。

长征火箭,加油!中国航天,加油!

 

你们永远的长征一号

2020年4月24日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丨崔霞 

剪辑丨张熙 刘婷玉

记者丨贾智云 姜哲 王伟童 顾小慈 乔全兴

配音方亮

鸣谢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新闻首页
分享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