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五龙村:守住青山绿水 留下美丽乡愁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07月22日 11:0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四川省阆中古城的五龙村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他们把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化作金字招牌,用充满乡土味的“美丽经济”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在五龙村深山里的一间民宿咖啡屋,每当有客人光临,85岁的王素清婆婆和76岁的杜云珍婆婆就会展示她们的新才艺——手磨咖啡。

芳香四溢的咖啡里,特别加入了两位婆婆的田园悠闲。

游客:喝着婆婆煮的咖啡,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美丽的景色,感觉太好了,我们来了就不想走。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村民 王素清:民宿办起来了,外面来的人很多,我(觉得)很热闹。

两位婆婆没有想到,这把年纪了,倒因为自家民宿成了网络红人,远道而来的客人竟然能喊出她们的名字。她们的家在观稼山二道梁腰上,以前这里山高路不通,虽然距离热闹的古城阆中只有20多公里,但却是游客罕至。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村民 杜云珍:以前,这全是泥巴路,没有游客到我们这来耍。

其实五龙村山清水秀,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靠山?2017年,乡党委为五龙村制定了发展“特色旅游小山村”的规划,同步进行景观设计和风貌整治。一时间,步行道和骑游道代替了泥巴路,石龙河河道两边也栽种起四季鲜花。政府还邀请国有公司对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改造升级,统一运营,两位婆婆的民宿就用她们的名字命名为“素清”和“芸桢”。

环境好了,盘活了旅游资源,在这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川东北民宿中,素清云珍婆婆和乡亲们足不出户就有两份收入。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村民 杜云珍:我们(出租)5间(房),一年3500。我在里面做(事),一月也有500元(工资),加上就有一万。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村民 王素清:生活过得好,很快乐,幸福日子好得很,这就是想要的日子。

在发展“美丽经济”的路上,五龙村还在留住美丽乡愁上做起了文章。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党支部书记 张均:现在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游山玩水,他们希望在乡情民风之间找到心灵的慰藉,我们就想方设法把“乡愁”变成脱贫攻坚的生产力。

在五龙村农耕文化体验馆,悠扬的榨油号子,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村记忆,这位站在喊号队伍最前面的老匠人,叫缪文兴,过去在村集体的榨油坊里榨油。

随着机械榨油取代了古法榨油,老缪傍身的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五龙村里和缪文兴有相同遭遇的老匠人不在少数,为了生计,不少匠人都选择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传统技艺也面临失传。在建设特色小村庄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凝结着汗水、希望的传统手艺里寄托着乡愁。2018年,五龙村建起了农耕文化体验馆,邀请缪文兴等老匠人出山,重现传统农耕技艺。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村民 缪文兴:(每天)公司补贴30元,政府补助20元,像我们榨油,卖了收入就是我们的。(依靠)以前的这个手艺,能过上现在这个幸福生活,想也没想到。

2017年五龙村特色旅游小山村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全村584户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游客:公路也修好了,村村通了现在,国家扶贫扶得好。

游客:路面整洁,还有环境卫生,农民的精神面貌,确实焕然一新。所以我们从很远的地方到这个地方来耍。

四川南充阆中五龙村党支部书记 张均:通过补齐短板,放大优势,绿水青山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靠山。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做到总书记提出的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总台央视记者 任永蔚 梁铮铮 薛晨 李墨白 四川台 南充台 张平)


(编辑 尹惠仙)

新闻首页
分享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