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沙丘下的宝藏——探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18日晚首播 考古队员带你领略千年前的戍边生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4月17日 13:3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荒漠深处

古代军事防御线沉寂了千年

从城市到罗布荒漠

考古工作者不懈地寻找

终于打开了一道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CCTV-10

4月18日周日晚21时20分

《探索·发现》

《沙丘下的宝藏——探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揭秘唐代士兵的戍边生活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俯视图

沉睡的遗迹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是孔雀河烽燧线中的一座,其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东南距楼兰古城233公里。孔雀河烽燧线由11座烽燧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2019年至2020年累计发掘时间10个月,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

△考古发掘现场

烽燧全貌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修筑于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军事设施遗址,已清理房屋、土埂、木栅栏、踏步各1处,灰堆5处。

烽燧修筑于沙堆顶部东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由于罗布泊盛行东北季风,烽燧处于迎风面的东、北两侧因风蚀坍塌严重。经清理复原,烽燧下底边长9.4米、现残高约5.6米。房屋内还发现有凉炕、灶、柱洞等遗迹,墙体内壁局部还残存有草拌泥皮和白灰墙面。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是新疆境内首次对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野工作,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项目成果、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精彩文物

遗址中出土遗物的质地有陶、铜、铁、木(漆)、石、骨、角、纸、皮、草、纺织品等,种类丰富,反映了1200年前边塞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累计清理发掘出土各类遗物1368件(组),其中有大量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实用器物残件。

△铠甲残片。它由四片圆头长方形牛皮胎甲片组成,甲片外表髹黑漆,每片边缘钻有10个小孔。甲片用皮绳、麻绳连缀而成,皮绳都经过鞣制,质地柔软。

△麻鞋。由本色麻绳编成,有使用过的痕迹。

遗址中出土的纸文书、木简共861件。它们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

△文书,内容为“开元四年八月四日牒下界内所由为加远番探侯防备等”。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修复和整理,考古队员发现这些文书主要为唐武周至开元年间各个烽铺及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军事文书,并出现了诸多与孔雀河烽燧线有关的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如临河烽、马铺烽、沙堆烽、横岭烽等。更加重要的是,这些烽铺的名字从未在史书里出现过。

△木简呈板状,出土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一面墨书 “十七日第一牌送沙堆”。它是唐代军事预警系统中烽燧与游弈所之间实行的“计会交牌”制度的实物标本。

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成果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朝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诸多空白,为研究唐朝西域军政建制体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实证了唐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以及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府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考古工作者如何在茫茫荒漠中找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如何解读诸多文书上的文字?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CCTV-10《探索·发现》

4月18日周日晚21时20分

《探索·发现》

《沙丘下的宝藏——探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新闻首页
分享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