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卫星跟踪下的“雪豹流浪记”!人们的种种猜测逐渐揭晓→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9月06日 14:0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雪豹,是仅存于我国少数高海拔地区的珍稀物种和明星物种,也是奔跑跳跃在高寒的雪山之中、神秘而凶猛的顶级食肉动物。人们将雪豹与大自然的强大力量联想在一起,而称之为“雪山之王”,无数人向往着能够深入了解它们的世界。今年,我们的科研机构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首次将卫星追踪技术用在了这种高原猛兽的身上,对于它们的种种想象与猜测,将在科技的帮助下不断揭晓。

我国对于雪豹的研究,一直以来不仅受限于它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隐匿能力,且因为它们保护动物的身份,科研机构仅能够采集它们的影像和粪便进行部分研究。最近,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协同申请下,首次取得了国家林草局能够猎捕雪豹并佩戴卫星项圈进行追踪的行政许可,2021年初付诸实施。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 时坤:这次卫星项圈戴到雪豹的身上以后,我们对它的行为的了解就更进了一步,主要是说你能够掌握它的这个活动规律,它是在运动还是在休息,它长时间地在一个区域活动的话,我们有的时候就推断它可能是比如说捕到猎物了。

雪豹被赞为“地球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它们有着丰厚华丽的皮毛、轻盈矫健的体态,拖着一条标志性的长长的粗尾巴。同时,它们又拥有卓越的攀爬跳跃能力,在人类难以抵达的高寒雪山中灵活出没,行踪莫测。其极为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既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向往与探索,又成为科学研究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据介绍,该次申请到的捕捉雪豹并进行卫星追踪的行政许可,也是由国家林草局作出的一个突破性、创新性的批准决定。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 时坤:其实这些年我们都一直想要做卫星追踪,但也是种种因素的限制,因为它也是个一级保护动物,对它的这种捕捉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所以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获得了行政许可,捕捉到三只个体。

该次卫星追踪采集到的首批数据,相比较以往的科研记录,专家认为是刷新认知甚至是颠覆性的。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 时坤:原来我们对雪豹的,比如说它的家域活动范围的认知,原来就是比较局限。按照一般的说法就是说可能是一百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后来我们(通过卫星跟踪)发现,它们的活动范围特别大,有的达到一千七百平方公里左右,它的家域面积就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一个预期。

 探秘科研雪豹捕捉追踪全过程 

根据此次的卫星追踪结果,雪豹比我们想象中更能在严酷的高山环境中远途跋涉,“雪山之王”确实是不负盛名。那么,这些“雪山之王”是如何被抓到的?在哪里被抓到?捕捉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再跟随记者去一探究竟。

据了解,首批捕捉到的三只雪豹,都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分别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地跨的两个省份青海省与甘肃省片区捕获,充分体现了国家公园体制在跨省份合作中的高效性与协同性。三只雪豹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从年龄区分包括青壮年和中老年,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一只被捕获的雪豹,是一只即将成年的雌性个体,换言之,就是一只即将迈入青年行列的母雪豹,体形修长毛色美丽,被科研人员命名为“苏叶”。

第二只进入科研领域的雪豹,也就是一度走红网络的雄性个体“凌蛰”。今年3月份,这只刚成年并带着轻微伤势的雪豹正在四处游荡,误走误闯进入青海省门源县一名农户家中,接到报警后,青海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将其实施麻醉并捕捉带回,进行了救助治疗,顺便纳入了科研雪豹的队伍。经全面体检、各项指征都符合条件后,给其佩戴上卫星项圈进行了野外放归。

相对于前两只正值青壮年的雪豹,第三只捕捉到的雪豹因为年龄较大,捕获过程轻松了许多,就连放归后的生活圈子也相当稳定。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 时坤:第三只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盐池湾片区(捕获)。这个是一个老年的一个雄性个体,后来就管它叫“那音”。

三只戴着卫星追踪项圈的依次回归野外的雪豹,都还在健康存活着,在卫星项圈不断传回数据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在跟踪着卫星信号,进行人力的现场探测,三只雪豹正在用它们的脚步,勾画着以往只存在于科研人员想象猜测中的生命轨迹。

 专家解读:卫星跟踪下的“雪豹流浪记” 

卫星跟踪中的三只雪豹都在野外健康存活着,那么它们生活中具体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也跟随科研人员,一起见证了这段传奇的“雪豹流浪记”。

跟着卫星的信号,科研人员一行到达了一条河流旁边,在这里,大家最关注的“凌蛰”正准备渡河,水流并不算太宽太深,它已经尝试着泅渡了一次。反常的是,临近靠岸时又折返回来,并选在第二天深夜泅渡上岸,并继续向南部行进。

科研人员判断,因为有了一次被捕捉过的经历,“凌蛰”对于人类格外警惕。

北京林业大学路桥生态中心博士 余辰星:一直到当时这一块就已经来到海东市的乐都区,距离青海西宁机场大概开车也就是半个多小时,这一块其实是人类居住区了,那一块村子和牧民、农田等生存环境,所以当时我们还是比较担心它是不是又会重新地进驻到那个牧民家去捕食一些家畜。但是经过检查还有访问,当地的农民都说没见到雪豹,没见到雪豹也没有牛羊损失,所以还可以说“凌蛰”还是挺聪明的,学会了它不会再去对这个家畜进行一些捕食,也没有过多地去活动,在人类居住区内活动。

据了解,“凌蛰”在四个月的时间内,距离放归地点,共向东南方向行进790公里,活动面积达1700平方公里,是不折不扣的“千里独行侠”,而第一只捕捉放归的年轻雌性雪豹“苏叶”,它的征程战绩同样不容小觑。

北京林业大学路桥生态中心监测员 李祎斌:“苏叶”的活动范围很大,像整个野马南山活动了,将近活动到7月份,活动到7月之后它就开始在往北走,扩散到疏勒南山。因为它是一只年轻的雌性个体,正在寻找自己的领地,所以它的活动面积达到了1400平方公里,就是一直在寻找它固定的领地。

对于雪豹的认知,以往科研人员普遍认为雌性个体的领域大小要小于雄性个体,“苏叶”的表现却再一次刷新了认知。在科研人员跟踪过程中,首先发现“苏叶”猎获了一只远远大于它体重的盘羊。

另外科研人员在它捕食的旁边架设了红外相机,幸运地拍摄到“苏叶”返回来享用猎物的影像。

北京林业大学路桥生态中心博士 余辰星:我们发现到了现场一看,是个盘羊,这盘羊得有七八十斤。你看“苏叶”捕捉的时候,我们当时测量的情况大概是50多斤,50多斤的个体现在捕获七八十斤的盘羊。

可见,雪豹虽然外表美丽,却绝不是“卖萌”生存的大猫,而是名副其实的雪山猛兽。比起“凌蛰”“苏叶”两只年轻的雪豹,第三只雄性雪豹“那音”只大了两三岁,生活却似乎回归了稳定和模式化,在放归后的四个月内,它只在9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动。

科研团队结合卫星数据的轨迹,加上各种收集的资料,放归雪豹的活动轨迹清晰可见,从年轻雪豹独行千里,兜兜转转,寻找家园和配偶,到年老时雪豹安守着家园,繁衍生息。在科学的视角下,自然生命正在用行走轨迹勾画出它们的生存规律,期待着我们更深入的探索和了解。


(编辑 单宏鑫)

新闻首页
分享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