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生活文娱教育图片评论

新闻调查丨大山里的“新”学校 用乡土课让孩子认识家乡、建立自我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9月12日 05:2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杨传庆、徐静夫妇在贵州省正安县城经营一家理发店。儿子杨宇琪原来在县城一小读书,但是一年级还没读完,夫妻俩就把儿子转到了一所乡村小学。

徐静:那个地方太漂亮了,孩子很喜欢。孩子说他不在县城读书了,他要去兴隆读书。我的儿子很内向,他在一小的时候,他一学期就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我就在想兴隆这么好的学校,我愿意让孩子去试一试,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

在徐静看来,这所学校之所以“新”,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些其他学校没有的课,而正是这些特色课抓住了她和孩子的心。

记者:你最喜欢哪门课?

杨宇琪:乡土课。

记者:乡土课能学什么东西呢?

杨宇琪:种一些蔬菜,比如白菜、胡萝卜、西瓜。

能在上课时学种菜的学校,叫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它位于正安县格林镇群山环绕的兴隆村,三年前,每天早上杨宇琪的爸爸带着儿子从县城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学。后来为了就近上学,他在兴隆村租了房,妻子留守理发店,这样的陪读一直持续到孩子上三年级可以住校。

现在全校75名学生中,和杨宇琪一样从县城来村小读书的孩子共有14名。那么,吸引城里孩子来到这个山村小学读书的原因都有哪些?置身乡村的村小为何还要教祖辈务农的孩子学习耕种?学生家长口中的“新型教育”到底又新在哪里呢?

耕种课:亲近土地

正安本地老师唐康教的是农耕课,这一天,他将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负责将学校西南角茶园内的杂草拔掉。

运输组负责将杂草用小推车运到学校东南角的开心农场当作有机肥料,还有另一组要在农场内挖出两个堆肥用的土坑,并在上面搭起两个小棚,用来遮阳挡雨以利于堆肥。

农耕课借鉴当地传统农耕方式,并结合顺应未来的环保理念,从播种、间苗、施肥到收获,全程都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分工协作完成。让学生在耕种当中体味到成就感,恰恰正是课程设计者的初衷。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农村的孩子首先要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那他怎么认识,他要通过耕种来认识,通过和土地打交道来认识。

肖诗坚,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肖诗坚创立田字格志愿服务社,多年来她和团队深入贵州贫困地区为乡村孩子提供助学和支教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肖诗坚了解到,虽然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鼓励农村学校使用乡土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但在升学考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偏重课本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村庄缺乏关联,所以农村子弟反而缺少与土地的连接,缺少对农村和家乡的认同。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说到我们的农二代,我们的农三代,我有时候觉得他们就是漂泊的一代,他们是没有根的一代,随着打工的大潮,城市化的大潮漂泊着走。甚至于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会有一种弃农的思想,就是鄙视我的出身,鄙视我的环境。

融入不了城市,又不愿意回乡村,是目前不少农家子弟的生存困境。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1.45亿人,其中在乡镇接受义务教育的有9000多万人,占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数的65%。

有多年贫困地区助学经验的肖诗坚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受教育人群,中国的农村教育如何培养出“留在大山能生活,走出大山能生存”的新一代农家子弟呢?她希望这种乡村教育既考虑到乡村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特点,又兼顾他们的未来出路,她将这种教育理念称作“乡土人本教育”。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从了解土地、亲近家乡做起。毕竟,多年来的现实是,村小的孩子,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家长普遍不让他们干农活,而注重的是学好书本知识。

六年级学生陈云龙,因为奶奶生病,他的父亲陈礼一年前中断了在广东十几年的打工生活,回家以养牛为生。陈礼16岁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陈云龙就出生在打工地广东,刚刚8个月大,就被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在陈礼看来,将来孩子的出路和他一样,也是要离开老家的。

陈云龙爸爸:现在农村来说,100%都这样的,除了出去打工没什么出路。像我这个年纪,90%都在外面。

记者:那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怎么过?

陈云龙爸爸:肯定希望他离开农村,到城市里面,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工作。不要像我们那么累,又赚不到钱。

记者:要像你说的,将来目标是要走出大山,学农村这些事,学农耕,学乡土对他有什么帮助?

陈云龙爸爸:学这些,我个人角度来讲好像学这些没什么用。说白了赚不了钱,要么一定要做那种大农场还差不多,你像我们几亩地,吃饭还不够,种什么种。

父辈的这种意愿在学生流向上也有体现。兴隆村共有789户人家,小学生有260人,其中在村里上学的58人,其余的都到了镇里、县里或外地读书。

记者:就是很多人会把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当作是走出大山这一步,也就是说很多人是要做那个跳龙门的鲤鱼?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就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两个能跳龙门的鲤鱼呢,还是要培养更多的小鱼小虾,也可以欢乐地在这个溪流当中生活呢?乡村的基础教育不应该以培养一两个能跳龙门的鲤鱼为目标,然后让所有的小鱼小虾都陪练,然后都过那个龙门时死掉,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应该面对更多的、更广大的乡村的孩子,有90%的孩子可能终身是考不上大学,甚至于70%的孩子是上不了高中的,他们将怎样生活,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这部分人基数是更大的。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是更大的,所以这是这个课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培养怎样的孩子,怎样乡村的孩子,能够最后面对他们的生活,面对他们的未来。

“乡土人本教育”主张,为了孩子能面对未来,就要先让他们立住自己的根。农耕课的开设,让这里的农家孩子开始重新认识和亲近脚下的土地。而老师们则努力把“乡土人本教育”的理念化为具体入微的细节。他们注意到,当地农民非常看重牛粪的肥力,会将牛粪昵称为“百草丹”,于是将这个称呼引入到农耕课堂。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然后我们就说这个实际上是个草,它经过了这个牛的神奇的胃以后出来,是专门用来滋养我们土地的,然后说我们要看谁能把这个百草丹更多地用给我们贫瘠的土地,土地妈妈呢,它现在很饿,也很贫瘠,它很想得到更多的养分,结果孩子们都抢着去拿牛粪,他们也不觉得很脏。

按照学校农耕课的设计目标,它并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会种地这样一种技能,而是同时将绿色环保的农业理念、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乃至经营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传递给学生。

就如同一门农耕课可以挖掘出很多教育内容,肖诗坚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在乡村实际上还有许多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教育资源。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的小孩子可能也会说,推门就是山,你还学起来有趣吗?因为你一直在跟他灌输,这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不好的,你要离开它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些屏障,他也不会去看这些价值。可是现在你突然告诉他,其实静下心来,我们就看看你眼前的东西。

记者:用您说的,静下心来,真正去看去听的时候,能看见什么,听到什么?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小孩子就沉浸在里面,他会告诉你说我听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我会听到鸟叫,我会听到不同的鸟叫、虫子叫,我能听到风声,老师我还能听到心跳,就是那一刻。

在肖诗坚看来,教育者就是唤醒孩子心中那一刻的人。那么,在大山深处,到底有哪些教育资源有待发现,山里孩子的哪些潜能有待唤醒,田字格的实践者还在持续探索。

乡土课:认识家乡与建立自我

这片位于学校东侧的小园子叫“百草园”,里面错落地长了许多本地的花草树木。孩子们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就是从这些身边植物开始的。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曾经有一堂课,让孩子们去找校园的植物,结果孩子们后来就做了一个文本,你猜就在校园里边找到多少种植物?

记者:上百种?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嗯,他们也很惊讶他们的发现,就是孩子们采集,我们一起收集给它分类,这是蕨类的,这个是草本的,这个是木本的,我们一起共同数,到底有多少种,好像是101种。还没有出校园,出了校园就会更多。多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也就意味着多么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这里边我就会有一个理念叫“万物为师”,万物为师就是天地课堂万物为师,其实我们在大自然当中可以学到很多,它可以教会你很多。

在兴隆村发现的多种植物,被同学们手绘成一本《兴隆植物图鉴》,保存在学校展览室。在田字格小学,这门一般被称作“自然”或“科学”的课程,是在“乡土课”中完成的。上过乡土课的学生人人都有一个自然笔记本,他们把自己观察和认识的植物、动物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者:你觉得对本地植物这种特别细致的观察甚至把它画下来这样的过程,对孩子成长来说它的价值是什么?

孔美老师:他对东西的认知是点点点的,但如果说他通过这个自然笔记,他其实可以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因为这里面涉及科学,涉及观察,涉及语文表达,涉及绘画,那这个是通过一个整体把他的各种能力都给他激发出来,培养出来。

乡土课经常会走出课堂,到周围农户家中实地调研。

孔美老师:我们小朋友来认识一下您家的农具,您可不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兴隆村村民 宋培元:同学们,我给你们介绍,说一下我们的古董,前代人发明的我们这些器具。首先讲到这个器具,这是前一代人做的风车,这个风车拿来做什么?农民收庄稼的时候,可以簸苞谷,簸麦子,簸豆子,就是我们每年收获的粮食都要用风车加工干净。

每年的乡土课会设立不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挖掘本乡本土的自然与历史。去年的主题是“大山·家”,通过“大山是我家”“我的姓氏有来源”等单元学习,培养孩子对家乡、家族与自我的认知。

课程结束时,同学们会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理解的“大山·家”。

对于生在农村长在乡野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乡土教育又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呼应呢?

记者:你了解了家乡以后,你觉得跟不了解之前,你自己会有什么不一样?

陈云龙:了解家乡之前,也是感觉自己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感觉啥都知道,没有什么奇特的,了解之后结果就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了解的东西。

记者:实际上你本身就住在村里面,你周围就是农田,可能还有条小河,每天都走的这种道,如果再给你们讲这个乡土的话,你会有那种新鲜感好奇心吗?

陈云龙:我们原来去上学都是走路,路边时不时就会有两条小溪,上课的时候就会讲到小溪里的水为什么会一直流,它会流到哪里,从哪里来的。没讲之前,就觉得它就是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讲了之后,我每次路过那条小溪就特意去看一下。

记者:能看到什么?

陈云龙:就是你看那个水的时候,你就感觉那个水很奇特。它一直流,还有那种水的声音,听起来很美妙。

认识乡土的过程,也是树立自我的过程。肖诗坚希望教育者的努力,有助于大山的孩子形成独一无二充满自信的那个自己。而这一点,在她与孩子们收获土豆的时候感触尤其深。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就会问说,你觉得土豆有梦想吗?小孩就会说,有啊。土豆的梦想是什么?小孩就会说,成为好土豆、成为大土豆,有一个的小孩就说,要成为健康的土豆、可以育种的土豆,那就是他在告诉我信息,土豆有梦想,每一个生命其实都是有梦想的,都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他还告诉我说,什么是好土豆,好土豆是要有多维标准的。你看评价个土豆,孩子都能说这么多指标,大的、好吃的、健康的,有那么多指标。那我们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多元?

共同生活课:自主管理与自我成长

为了共同挖掘乡村价值和农村特有教育资源,探寻适合乡村教育的道路,2016年底,贵州省正安县政府批准田字格志愿服务社在正安县进行乡土教育实践。冯其伟当时正在正安县政协工作,他参与推进了田字格志愿服务社在正安的合作办学。

记者:当时是什么契机你们跟田字格有联系的?

冯其伟:因为田字格在正安做了几年公益,包括田字格在正安做公益也是做得比较规范,所以老实说口碑也非常好,就是包括资助的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以后都在给田字格捐钱。

冯其伟说,从2011年开始田字格就在正安县助学和支教,他们对贫困地区教育的长期付出得到当地的认可。2016年12月,原来的兴隆小学更名为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

记者:兴隆小学毕竟是个实验小学,那你们对对方提出什么要求?

正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张卫东:一个就是保证我们国家课程的刚性的落实,这个是基本,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一个底线。第二个要求它的教育教学的质量,要达到我们全镇同类学校的中等以上的这个水平。

2017年8月,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开学,教师团队由全国各地招聘来的老师和当地老师组成。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以及耕种课、乡土课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手工制作课、生命研究课、共同生活课等。其中共同生活课每周一次,全校师生共同讨论校园内的公共事务。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培养孩子能够和别人相处,怎么去生活,这件事情就很重要。那你要怎么生活呢,就是我们要引导孩子说,生活这件事情是可以以新的形式和人相处的。那我们就要说,我们先制定规则,就是给孩子参与的机会、讨论的机会,所以这间学校发生任何的大小事情,大家可以来共同商议。大到整个学校的校园规则是由全体师生逐条讨论出来的。

校园公共约定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参与制定的,所以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同样要受到约束。比如公约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不得在教学区域内吃零食”。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这个最早的是说孩子不可以吃零食,因为吃零食带来很多问题,他们买的零食不健康,三无产品那种,所以我们就提出来孩子不可以吃零食,但是允许有几样东西可以带的,比如说苹果,饿了家里要带牛奶,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孩子们就举手,最后这个就通过了。可后来老师有办公室,老师饿了,就跑回自己办公室拿一个东西吃了。那小孩自己正饿着呢,看着老师在那吃。所以他们就提出来了,那怎么老师就可以吃呢?

记者:你们是怎么提出来这个的,因为他毕竟是老师,敢提吗?

学生 王娴雅:因为我们学生要跟老师学习嘛,所以让老师也要不吃,我们就可以跟他学了。

王娴雅今年四年级,她的姐姐已经是初中生。她们当时都参与了这条公约的讨论。

记者:提上去而且还通过了?

学生 王饶:嗯,通过了就变成了校园公约。

记者:这时候你看到这一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 王饶:老师和同学相当于是平等的,我们一起讨论出来的。所以我们已经同意了,我们就得服从。

校园内这座2017年用当地老旧民居材料建成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叫作“立人堂”,意为“己欲立而立人”,告诉孩子首先做好自己,还要帮助他人。它是学校的图书馆,也是共同生活课的教室。大到校园公约,小到是否要给连日飞入室内的小鸟搭一个窝,凡是师生们关心的校园话题,都可以在这里讨论评议。一旦议题表决通过,大家都要遵守,并且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

记者:你经历下来以后你觉得哪一次你印象当中是特别有效的,真正解决了一个问题?

任杰:我们学校宿舍楼有一个水泵,那个水泵每到那个水就在低于25%的时候就自动上水。可是低于25%的时候自动上水已经来不及了,有时候那个池子会干。

记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任杰我们先去检查了学校的水路,水井,然后检查水管,我们检查水管的时候有两处水管破裂的,一直在漏水。

记者:那怎么找那个破损的地方?

任杰我们就是跟着水管走,那个水管是在外面的,然后我们还画了一下水路图,主要的两根水路。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再到解决问题,学生始终是主角。这一天的话题是有关开心农场和手工作坊收益该如何使用。课堂上,先由农场组和手工组的学生代表汇报本学期的收支情况。讨论按年级分组进行,最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记者:你很在意让学生能够自己表达?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这间学校更主张说学生要有自主的一个能力,这个自主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小就让他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都知道,其实我正在长大,我可以做主的事情越来越多,意味着我可以承担的责任,我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这个自主和责任永远是同时在长大的。那么从小就让他知道说,我可以参与管理我的学校,我从小对学校有担当、有责任,对我自己负责,我长大就可以为这个社会负责,所以要从小开始培养他。

当教育者从立人的长远角度培养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依然习惯于用分数这个直观的指标去衡量教育质量,那么办学近四年,包括成绩在内的教育质量到底如何呢?

正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张卫东:通过我们去年的质量监测,他们不光是达到我们全镇的中等以上的水平,在我们全县的学业水平的监测中,他们是达到了全县第八这样一个成绩。

记者:全县第八大概什么水平?

正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张卫东:刚好100所学校,那么它8%这样一个概念,所以应该是全县最好的第一方阵,所以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这样一个目标的。

目前,正安县政府已经开始在全县20所村小推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教育实践经验。

记者:你觉得乡土人文教育本身给孩子会形成一种助力吗?增加的是什么?

正安县教育局副局长 张卫东:其实人土人本教育一个核心理念更多的是对他综合素质的一个培养。而且我们这样干了之后他的分也不会差,更主要的是他的综合能力上去了。

学校手工课里孩子们制作的手绘明信片、花叶拓染手帕等工艺品,会摆放在手工作坊小卖部。而小卖部里有掌柜、账房先生和店小二,都由学生轮流担任,购买者是学生家长或来访嘉宾。其中有一款畅销品就是孩子们的诗歌集《大山请收下我的诗歌》,收集了各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农耕课、乡土课等课程中写下的所感所悟。

记者:有一首是这么写的,叫《会飞的蚱蜢,这是2019年二年级的王娴雅写的:“蚱蜢蚱蜢睡大觉,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会飞了,等它醒来是假的,起来继续乱蹦跳,突然一只小鸡来,一口把它叼走了,蚱蜢只好在鸡肚子里睡大觉,蚱蜢又梦到一个梦,梦见自己出来了,结果蚱蜢醒来,在鸡肚子乱蹦跳。”看完这首诗以后,我不说我的感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它的意义到底在哪?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很久没读这首诗了,好惊叹啊。我就觉得,哇,这个小孩子,首先把很多事情连在一起了,她一定是观察过这些昆虫和鸡的关系,她一定是有这样的亲身体验。一定会知道,这个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有连接的。

记者:那你理解另外一种想法吗?就是他要从里面找意义,很多我们受教育过程当中都有所经历的。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我们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他要通过自己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个表达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听到孩子的声音,他就是在用这样的形式告诉我们,他怎么看这个世界,这个意义我觉得就很大。有一个小孩子他说,我就是生命。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收获,他突然知道原来生命就是我,活生生的,我就是应该被尊重、被看到、被听到,我就是那个成长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记者:你希望通过你们的教育,让孩子在这几年的小学教育当中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将来这段经历,帮助他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 肖诗坚:因为我们的小孩子将来要走出去,你要面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所以如果这个孩子能够既有根又有梦想,又能从容、又能面对未来,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走出大山能生存,留在大山能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健康的、他们是善良的、他们是懂合作的、他们是会学习的,他们也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这就是我们想培养的。

从今年春季起,学校向村民租了六分地,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种植水稻。

唐康老师:陈威,吕俊杰,我们排成一排给秧子做足底按摩。好,现在我们的脚就在那个秧子之间用那个脚给它放松。一起慢慢走,脚不能抬出水面,然后看到杂草时我们把它拿起来。

杨宇琪从县城转到田字格小学已经三年半了,乡土课和农耕课依然是他的最爱。


(编辑 孙杉杉)


新闻首页
分享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